林梅村:普陀山访古
林梅村教授的新书《观沧海:大海航时代诸文明的冲突与交流》最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大概是林教授在大陆所出诸书中最精美最大气的。本文共四节,这里仅摘录第一节,介绍16—20世纪西方学者的普陀山考察。(文末附该书目录)
普 陀 山 访 古(节选)
林梅村
普陀山坐落在浙江省舟山市长江口南侧,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分别供奉文殊、普贤、地藏和观音菩萨。观音道场本来在南印度布呾落迦山,《大唐西域记》记载:“秣剌耶山东有布呾落迦山,山径危险,岩谷欹倾。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派出大河,周流绕山二十帀,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其有愿见菩萨者,不顾身命,厉水登山,忘其艰险,能达之者,盖亦寡矣。而山下居人,祈心请见,或作自在天形,或为涂灰外道,慰喻其人,果遂其愿。”宋代以来印度佛教式微,中印佛教交流逐渐中断,国人便以南海梅岑山取代南印度的布呾落迦山作为新的观音菩萨道场。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浙江舟山群岛的宝陀观音寺赐名“护国永寿普陀禅寺”(今普济寺),而该寺所在地梅岑山改称普陀山。其名来自梵语Potalaka(花山),与西藏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同名。
在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普陀山是唯一供奉观音菩萨的道场。尽管《妙法莲华经》为观音信仰提供了经典基础,但是观音菩萨要在中国本土落叶生根,仍需获得独立身份。唐宋时代,灵应故事在深化观音信仰、使观音获得独立身份等方面充当了强有力的角色。200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宗教系教授于君方出版《观音:观自在菩萨的中国化转变》一书,全面考察了浙江普陀岛成为观音道场、进而成为观音朝觐圣地的历史过程,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观音从佛教向中国民间信仰转变的历史进程。
明朝开国不久,朱元璋就下达“片板不许入海,寸货不许入蕃”的禁海令,以防御倭寇。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明洪武五年汤信国(即汤和)经略海上,以岛民叛服难信,议徙之于近廓,二十年,尽徙屿民,废巡司,而墟其地。”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一度弛禁。江南释教总裁祖芳于永乐初年前往普陀山弘扬禅宗,“四方缁素,纷纷上山”。然而,好景不长。嘉靖三十二年,又徙僧毁寺,并告示“不许一人一船登山采樵及倡为耕种……如违,本犯照例充军”。
隆庆开关后,明朝对日本仍实施海禁,不许僧俗上山进香。周应宾《重修普陀山志》记载:“真表,字一乘,翁洲人。年十二入山祝发,师明增。及壮誓志兴复,重创殿宇,规模一新。万历六年,礼部给札为住持。十四年,勑颁藏经到山,并赐金环紫袈裟衣。诣阙谢恩,赐延寿寺茶饭香金五十两,缁衣禅帽各一件而还。其为人性刚直,敬礼十方贤衲,结草庵五十三处,以故名僧皆归之。真融以客僧至山,顿创丛林,皆表赞扬之力也。”万历六年,舟山和尚真表接任宝陀寺(普济寺前身)住持,万历八年协助大智真融禅师创建海潮庵(即今法雨寺的前身)。该寺位于普陀山白华顶的左侧,或称“后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敕令,拆迁金陵明故宫至普陀山,在后寺兴建九龙殿,并赐“天花法雨”匾额。后寺今名“法雨寺”即源于此。
16—20世纪初西方学者的普陀山考察
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在舟山群岛的双屿港(今舟山六横岛)建立了全球贸易中心,西方商人和传教士纷纷搭乘葡萄牙商船来东方。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西班牙商人迪斯(Pero Diez)从文莱乘中国式帆船到中国东南沿海,首先游历了漳州、双屿和南京,然后到日本经商。他的朋友阿尔瓦拉多(G.D. Alvarado)在里斯本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这个迪斯在中国海岸见到一个小岛。上面有一个寺庙,内有30个教士。他们身着宽大的黑服,戴开口的帽子;寺庙的房子很好,教士的起居、饮食有规矩,不进血腥,仅食蔬果;禁止女子入庙。祭坛上供奉着一个他们称为佛(Varella=马来语Barhala)的女子的漂亮画像,她的脚下画了一些面目狰狞的魔鬼;属于什么修会、什么宗教不得而知。”中葡关系史专家金国平认为,这座岛上的佛寺或许是普陀山铁瓦殿。周应宾《重修普陀山志》卷二记载:“国朝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徙居民入内地,焚其殿宇,供瑞相于郡东栖心寺,仅留铁瓦殿一所,使僧守焉。正德十年,僧淡斋于潮音洞南建正殿五间,方丈二十间。嘉靖六年,河南辉府施琉璃瓦三万、砖一万修饬。三十二年,东倭入犯,总督胡宗宪迁其殿宇于定海县东城外之招宝山,迎大士像供焉,余舍尽焚。”据此,迪斯访问的普陀山佛寺应该是潮音洞南边某座佛寺。这是西方人首次考察普陀山。此后,普陀山成了东西方海上交通的中心之一。正如顾祖禹《读史方域纪要》所言,“往时日本、高丽、新罗诸国皆由此取道以候风信”。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女王派特使马戛尔尼一行前往中国,企图与清王朝建立外交关系,开展对华贸易。英女王在信中要求: 允许英国商船在珠山(今浙江舟山群岛)、宁波、天津等处经商,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买卖货物的洋行,并在珠山(即舟山)、广州附近划一个小小岛为英国商人存放货物。乾隆帝对英王上述要求断然拒绝,但是英国人不虚此行。英国使团画师威廉·亚历山大在访华期间对中国各地风光进行了素描。英国铜版画艺术家阿罗姆后来借用威廉·亚历山大的素描稿重新绘制了19世纪中国风情铜版画,1843年出版《中国:古代帝国的景观、建筑与社会习俗》一书。
鲍希曼1887年拍摄的普济寺
近年李天纲将这本书编译出版,题为《大清帝国城市印象:19世纪英国铜版画》。书中有一幅普陀山佛寺铜版画。李天纲介绍说,“1793年7月3日,马戛尔尼使团的‘克拉伦斯号’使节船到达舟山,他们登上了觊觎已久的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他们的笔下,在阿罗姆的《普陀山普济寺》画中,描绘了依山而筑的普济寺,气势恢宏,诸多清宫廷官员正在进寺拜佛,寺右还有一尊雕刻精美的大十字架。普陀山上曾有基督教痕迹这是罕见的,在现有的文史资料中,也找不到普陀山普济寺曾经有过基督教十字架的记载,这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据我们观察此图,普济寺的宗教建筑似非十字架,而是藏传佛教的金刚杵。凡此表明,清乾隆年间藏传佛教仍对普陀山佛教有一定影响。
普陀山佛寺最古老的照片,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美国海军上将罗伯特·舒斐特拍摄的。甲午战争时期,舒氏奉华府之命来中国协助开放朝鲜事宜。他先从山东芝罘港去朝鲜交涉,但朝鲜王声称本朝为大清属国,外交未便作主。舒氏只好到天津找李鸿章,后来帮助李鸿章对付清朝海关总税务官赫德。舒氏当年考察过普陀山,并拍摄了普济寺等一批普陀山佛寺照片。
普陀山古建筑的科学考察始于20世纪初。1902年,德国建筑史家恩斯特·鲍希曼(Ernst Boerschmann)经印度来华,受德国政府委托到山东胶州半岛殖民地主管建筑事务。在中国各地旅行时,鲍希曼萌生了考察中国古建筑的设想。这一设想后来在德国政府支持下展开。1906—1909年,鲍希曼穿越中国12个省区,行程数万里,拍摄了数千张中国建筑照片。回国后,相继出版了六部论述中国建筑的专著。1911年,鲍希曼第一部有关中国建筑的论著《中国建筑和宗教文化之一:普陀山》在柏林出版;1913年,又推出《中国建筑和宗教文化之二:祠堂》一书。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鲍希曼到军中服役,1923年才返回柏林工科大学继续从事教学与学术研究,不久出版《中国建筑与风景:十二省游记》一书。此书附有万里长城、北京故宫,西安、山西、辽宁、四川、浙江、广西等地古建筑照片凡288幅。这本书给鲍希曼带来广泛的国际声誉。1926年该书出版英译本,题为《风景如画的中国:建筑与景观:十二省考察记》。迟至2005年,鲍希曼的《中国建筑与风景:十二省游记》始有中文译本。近年日本东洋文库将此书原版扫描成电子版,刊于数码丝绸之路稀有书籍网站。除《中国建筑与风景》之外,鲍希曼还出版了两卷本《中国建筑》、《中国建筑的琉璃》,以及《中国的建筑和宗教文化之三:中国的宝塔》。
《中国建筑和宗教文化之一:普陀山》一书凡七章,书中介绍了普陀岛的地理位置,岛上佛寺的宗教意义和历史以及普陀山三大寺——普济寺、法雨寺和慧济寺的宗教生活。他还在书中介绍了岛上众多坟墓、墓碑和石刻,并且描述了当地居民在清明节和冬至扫墓的习俗。在该书结尾第七部,鲍希曼简要总结了普陀岛作为佛教圣地而成为佛教信徒们理想归宿的宗教含义,他将普陀山寺院建筑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建筑奇迹,如埃及的金字塔进行比较,充分肯定了普陀山佛教圣地作为人类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而具有的重大价值。
《普陀山》一书以相当大的篇幅介绍了法雨寺,鲍希曼不厌其烦地用57张照片、74幅实测图和速写以及20多处对于横匾题词和立柱上楹联的临摹,对法雨寺整个寺庙建筑群落,包括四大天王殿、钟楼、鼓楼、玉佛殿九龙殿、御碑亭、大雄宝殿、藏经阁、法堂、禅堂、斋堂、祖堂和方丈、达摩祖师殿以及两侧的客厅和库房,寺庙庭院外花园、池塘、海会桥、影壁、牌楼、旗杆和石狮等,做了详尽描述。此外,书中还讨论了法雨寺大雄宝殿的祭坛上供奉的如来佛的七个化身,分别是南无甘露玉如来、南无离怖畏如来、南无广博身如来、南无妙色身如来、南无保胜如来、南无多宝如来和南无阿弥陀如来。大殿的正前部供奉着的白衣大士观音菩萨也有许多不同的化身,如送子观音、浮海观音、千手观音、骑鳌观音、慈航观音、莲台观音和千首千臂观音等。据说“文化大革命”中,普陀山上有一万五千多尊菩萨被砸毁,三座主要寺庙的殿堂亦当作兵营。20世纪80年代以来,普陀山破败不堪的佛殿陆续重修,比较鲍希曼拍摄的照片不难发现,殿堂内部装饰和菩萨的模样均和以前大不一样。
正如20世纪初西方研究东方古建筑的瑞典学者喜龙仁一样,鲍希曼汉学知识有限,不能与同时代中国建筑史家梁思成、刘敦桢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同日而语,许多地方甚至不如日本学者,但他毕竟是普陀山佛寺建筑科学考察的开拓者,尤其是他忠实记录了20世纪初普陀山佛寺的原貌,筚路蓝缕,功不可没。
鸟瞰普陀山法雨寺
【目录】
第一章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第二章 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三章 大航海时代中国与西方的冲突与交流
第四章 明帝国宫廷制图师考
第五章 澳门开阜以前葡萄牙人的东方贸易
第六章 寻找双屿港
第七章 大航海时代泉州至波斯湾航线
第八章 郑芝龙航海图
第九章 野墅平林图考
第十章 大航海时代的忽鲁谟斯岛
第十一章 普陀山访古
第十二章 尚蒂伊的中国花园
【悦读】
【封赏】